宏觀“格物“系列專題報告之十:強化逆周期調節(jié) 該降準還是補充資本?
信用擴張同時受到數量型工具操作+資本充足率約束“雙支柱”框架的調控。
“支柱一”——數量型工具調控:怎樣的央行資產負債表,能夠支撐多大規(guī)模的商業(yè)銀行資產負債表 中長期基礎貨幣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組成部分,構成信用擴張的基礎。
準備金率調控的貨幣乘數,決定商業(yè)銀行信用擴張過程中,基礎貨幣的“濃度”!爸е弧毙庞脭U張指數:縮表+降準是松還是緊 結果顯示,18Q2 以來,受連續(xù)降準刺激,“支柱一”數量型工具操作打開的信用擴張空間,已接近15-16 年的水平。這一點也就是央行所稱“現階段我國央行擴表是‘收緊’,縮表是‘放松’”。
“支柱二”——宏觀審慎調控:資本充足率約束杠桿率,本質是商業(yè)銀行資本金能夠支持多大規(guī)模的商業(yè)銀行資產負債表,與“支柱一”是并行調控關系。今年大行補充較多,中小行越發(fā)吃緊。從總量上來看,目前我國銀行體系資本金總體較為充足。但大行、中小行在資本充足水平方面的結構分化較為突出。國有大行持續(xù)補充資本金,今年以來資本充足率已攀升至16.2%的歷史新高,遠高于監(jiān)管要求的11.5%。但在17 年以來資管新規(guī)為代表的商業(yè)銀行監(jiān)管加強過程中,城商行和農商行資本不足問題愈發(fā)凸顯。我們測算的“支柱二”信用擴張指數顯示,“支柱二”限制了中小行“支柱一”寬松的效果。18 年下半年以來,大行“雙支柱”信用擴張潛力同步放大;而中小銀行由于資本金補充乏力,目前“支柱一”寬松之下所釋放的信用擴張空間,已經受到了“支柱二”的顯著約束。
展望2020 年,經濟仍有下行壓力的背景下,央行多次強調“強化逆周期調節(jié)”,并強調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性。我們預計三大工具、兩大支柱可能采取如下的政策組合:
1)中長期基礎貨幣:預計跌幅有所收窄,基準情形下至2020 年底維持在-1%左右。目前外匯占款波動較小,而央行主動投放(如MLF、PSL、TMLF)成本較高,加之“支柱一”中尚有潛在的降準配合,預計央行不會大幅放松中長期基礎貨幣投放,但10 月以來的邊際改善或將維持。
2)準備金率工具:我們的測算結果顯示,2020 年1 月、以及7 月(或9 月)各全面降準50BP,“支柱一”信用擴張指數就能夠維持在當前的中性略偏松水平附近?紤]到19年1 月既進行了降準操作,2020 年1 月應有一次對應的全面降準;下半年則另需降準一次以避免對信用擴張的抑制。幅度上全年僅需100BP 即允許商業(yè)銀行以12%左右的同比增速實現穩(wěn)定的信用擴張。
3)資本充足率監(jiān)管:大行當前資本金已經基本夠用,中小行或仍需補充約1.15 萬億資本金,才有望充分利用12%左右的“支柱一”信用擴張空間。大型銀行即使不再補充資本金,2020 年仍能支撐20%以上的資產擴張速度。但對于中小型銀行而言,如果想要用足“支柱一”所提供的12%的信用擴張空間,則需補充約1.15 萬億資本金才能夠令其資本充足率較當前水平僅下行50BP 至13.0%。
相比之下,100BP 的全面降準在2020 年實現的難度并不大,能夠提供相對充足的信用擴張空間的同時,并不會引發(fā)市場對于“大水漫灌”的錯誤預期。更具挑戰(zhàn)的任務或是如何有效擴展中小銀行補充1.15 萬億以上資本金的渠道。近期金融委會議、央行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及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均明確提到“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”,我們認為其在信用擴張傳導機制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或已超過降準。